深圳推動工傷保險各項工作有序開展,保障職工合法權益
工傷事故無情,工傷保險有愛!
近年來,深圳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各級人社部門工作部署,緊密圍繞“穩企業、保發放、優服務、抓規范、防風險”工作重心,主動作為、創新服務,推動工傷保險各項工作有序開展,經辦服務不斷向下延伸,切實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為“打工人”的生命安全和職業健康撐起“保護傘”。
覆蓋“再擴面”
工傷保險參保突破1200萬
“8類特定人員可以納入工傷保險參保范圍,這個政策真是解決了企業的痛點,對企業對員工都提供了保障,我們公司第一時間就報名參保。”深圳市新東升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用行動表示了對政策的支持。該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部長陳先生告訴記者,公司絕大部分業務涉及到清潔、安保等領域,像醫院的清潔工、護工、運送員、擔架員等,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干,只能招聘些年紀比較大的員工。
“招聘超齡員工,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參保。由于工作的性質,時有發生的工傷也缺乏有效的保障途徑。以前我們只能為員工購買商業保險,費用比較高,但是保額并不高。”陳先生介紹,4月1日開始新政實施,公司領導層一致決定給所有符合條件的員工參加工傷保險,實現雙重保障。
“我們也算過這筆賬的,工傷保險平均下來一個人才8.8元一個月,一年也就百來塊錢,還是政府的保險,但是賠付是根據員工的傷殘等級來賠付的,最高可以幾十萬,辦理程序也簡單,非常超值。”陳先生對新政贊不絕口。
“公司每年都有不少實習生,雖然基本是文職,發生工傷的幾率并不大,但是我們還是迅速為符合條件的實習生和超齡返聘人員參加了工傷保險,為員工提供多一份保障嘛。”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力資源工作人員宋先生認為,公司積極參加工傷保險,體現了企業對員工的關懷和保障,雖然增加了開銷,但從長遠來看其實是為企業減輕負擔的一種做法。
今年4月1日起,單位從業的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勞動者和新業態從業人員等8類特定人員在深圳可按規定參加工傷保險,享受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各項工傷保險待遇。截至2021年5月底,深圳市8類特定人員參保人數共計6.24萬人,涵蓋超齡勞動者、新業態從業人員、實習生、志愿者等政策規定的8類人群,參保呈穩中趨升的良好態勢,工傷新政擴面效果初現。
記者了解到,深圳全力構建安全用工防線,積極補齊高工傷風險行業保障短板,為廣大勞動者撐起了“保護傘”,讓勞動者“傷有所助”。
“為了給勞動者提供安全防護的保障,深圳大膽創新,多年前就允許尚不具備參加全部險種條件的用人單位或建筑等高風險企業務工群體先行參加工傷保險,從而擴大了工傷保險覆蓋范圍。此后為發揮工傷保險基金征收的調控作用,促進工傷預防,我們持續創新完善工傷保險費率制度。通過實行工程建設領域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浮動費率,通過費率的杠桿作用,變被動為主動,鼓勵施工承包單位在開工日期和辦理施工許可手續之前參保,有力地促進工程建設領域的工傷預防和參保擴面工作。”市社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1年5月底,我市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為1266.23萬人,切實為廣大職工構筑安全防線。
預防“顯成效”
5年來工傷事故率下降26%
“認真辦實事、溫情暖民心”!“盡職盡責、真心為民”!這是2020年11月李唐給深圳市社保局羅湖分局工傷保險科送來的錦旗,一字一句都是他的肺腑之言。
“在我傷最嚴重、人最無助的時候,是羅湖分局工傷保險科幫我渡過難關,是工作人員何賢坤的詳細指導和周到服務,幫我得到及時治療,讓我重燃人生的希望。”2018年12月,李唐來到羅湖分局工傷保險科尋求幫助。李唐在建筑工地務工時,從高處墜落致腰椎骨折并神經損傷,傷后需盡早做康復治療,如治療不及時會產生嚴重的后遺癥、行動能力將嚴重受限,但是用工單位不積極救治、拒絕履行工傷義務。由于李唐家在外地,獨自來深務工,經濟條件也不寬裕,傷病和治療費用讓他陷入困境。
“當時,社保工作人員何賢坤看到我坐在輪椅上,很耐心地詢問我受傷經過、診斷結果、治療情況,安撫我的焦慮情緒。”李唐回憶,隨后何賢坤多次協調用工單位配合工傷申報,加快推進工傷認定;同時主動幫忙辦理醫療救治、記賬住院、康復鑒定、康復延期、傷殘鑒定、醫療費報銷、傷殘金核付等手續,保障李唐得到及時治療。
“尤其難得的是,考慮到我行動不便,只要能夠即時辦理的,何賢坤都盡快去辦,盡量予以方便。我非常感激。”在社保部門的幫助下,李唐在2020年做完拆鋼板手術,身體正在慢慢好轉,有了工傷保險的保障,他傷殘之后的生活也沒有了“后顧之憂”。
記者了解到,這些年,我市社保部門持續創新,不斷提供工傷預防工作成效,推動實現我市工傷事故率由2016年的2.53‰,下降至2020年的1.87‰,降幅26.09%。
同時,深圳工傷保險還具有參保人多但繳費低待遇高的特點。2020年,全市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人數30117人。全年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人均5.10萬元;傷殘津貼5054元/人月、生活護理費5052元/人月、供養親屬撫恤金2176元/人月;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84.72萬元/人、喪葬補助金標準為6.39萬元/人。全市簽訂工傷保險服務定點協議醫療機構87家;康復機構14家,輔助器具配置機構3家。2020年工傷保險醫療、康復和輔助器具費用償付金額合計3.2億元。
認定“零跑腿”
工傷業務智慧化水平持續提升
“第三方機構協助開展工傷認定,專業、快速、便捷,大大減輕了我們企業的負擔。”深圳市安吉爾電熱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先生高度認可了我市工傷保險業務新模式。
為進一步提升用人單位和工傷職工辦事體驗,推進工傷保險服務更加優質高效,2020年我市社保部門在福田、寶安分局開始試點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協助開展工傷認定聯合調查取證工作,通過第三方專業機構上門取件、電子收單、快速核查等方式,逐步實現企業、參保人“零跑腿”,節省了申請人時間和工作成本。
“作為制造業企業,我們一貫很重視員工的安全工作。雖然努力從源頭上杜絕預防,斥資改進廠房設備增加紅外線,但是零星的工傷還是在所難免。一旦事故發生,我們絕對在守法守信的原則上承擔企業責任、社會責任,為員工爭取最大的利益。”深圳市安吉爾電熱器有限公司地處試點地區,在工傷認定調查取證上“嘗了鮮”。馬先生介紹,去年公司發生了2起工傷事件,平安保險的工作人員很快就上門調查,取證工作很專業,流程也很清晰明朗。
“通過上線全國首個‘工傷認定聯合取證全流程信息對接系統’,實現社保經辦業務系統與第三方取證平臺數據互聯互通,工傷調查任務可通過移動端流轉、取證資料快速回傳,全流程可記錄、可追溯,切實提升了企業、群眾辦事便利度和獲得感。”市社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第三方專業機構協助開展工傷認定聯合取證新模式已經在全市全面推行,市社保部門將持續改進完善系統,開通24小時工傷事故備案,不斷加載新的服務功能、業務事項。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市持續優化完善工傷認定、鑒定、補償一站式服務模式,推進工傷保險業務標準化,全面推行工傷保險業務“同城通辦”、“移動辦”“刷臉辦”,不斷拓展“秒批”范圍。其中工傷記賬、轉診、輔具安裝更換維修、工傷人員信息變更等多項工傷業務實現網上“秒批”;工傷待遇申領相關業務利用“雙向郵寄”方式實現“不見面”審批。此外,還提供多渠道待遇資格“刷臉”認證服務,已為工傷按月待遇領取人員提供“刷臉”認證服務達14000人次,在提供便捷服務的同時又確保了基金安全。
該負責人透露,下一步,我市社保部門將持續提升我市工傷業務智慧化水平,推動社保經辦業務變革和服務創新。繼續優化業務系統,通過數據共享與比對,加強待遇發放的風險防控,實現工傷醫療費用的智能審核;在落實工傷康復精準發動機制的基礎上,探索“按病種付費”的結算方式。深入開展工傷預防項目實施工作,力爭探索出更多可復制可推廣具有引領示范效應的改革舉措,真真切切為群眾做實事、做好事。
(深圳特區報記者 莊瑞玉 通訊員 陳潤 文/圖)
責任編輯:hnmd003